Search

其實仍深愛社會學的我,常常是
「生產不是病,不需過度醫療化」掛嘴邊。

  • Share this:

其實仍深愛社會學的我,常常是
「生產不是病,不需過度醫療化」掛嘴邊。

現代醫療化的生產常規,除非能自費選擇其他生產方式(陪產元 水中生產等)否則在醫院裡還是有一定常規須遵循,好處是安全,壞處是失去部份自由,代價是可以減少生產過程中有機會被避免的意外(謎之音,不能接受就考慮在家生產,自負部分風險又可以全照自己的心意)。

其實因為民眾還是習慣把醫療的風險轉嫁在醫療專業的一方,所以醫療專業還是得採取避險的做法,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手上的產婦遇上難關。

很多相關討論常喜歡單方指責醫師沒耐性沒醫德之類的,我很懷疑這些人都只是放大自己少數單一經驗來指責大部份人的努力,其實在臨床工作越久,就可以清楚感覺還留在這崗位上的人真的是“撐”著,每一次接電話,換衣服,跳上車開出門接生的路上,我都一直告訴自己:

「希望有一天我們的環境可以變成對產婦跟產科醫師都更友善,不用這樣半夜開快車出門(在家的家人提心吊膽)」

當我們的病人也學會對醫師更友善(保險制度更是),醫師也會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

因為道理很簡單,羊毛出在羊身上,凡事都有對價的。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兩個公主的媽咪,也是提倡母奶,喜歡嘗試新事物(咖啡美食烹飪)的婦產科醫師
View all posts